「罪行」這本書小說
前一陣子有逛書店的人 一定不陌生
因它一定放在架上顯眼之處
真的太好看,也太暢銷了!
和我之前所看的長篇小說不同
它是由11個短篇小說所組成
說它是小說,有點不正確
因為他是由德國律師--費迪南.馮.席拉赫
所經手的真實個案改編而成
每一篇都是真實故事,所以就更震撼人心!
看慣長篇小說的人一定知道
那種一翻開書就捨不得閉上眼
非要一口氣讀完的爽快fu
但這本「罪行」 用字精鍊、篇幅短小、劇情精采
卻反讓我花了半年的時間 因為----捨不得太快看完!
(其實也是因為輕薄短小 我把它歸類為通勤專用讀物啦!)
11個真實故事中,因為作者本身的律師角色和精湛文筆
以律師、被告、檢調人員的不同角度來描述故事
讓真實案例顯得更加生動、立體
但神奇的是 或許因為作者的律師身份
造就他的文字敘述相當客觀
完全不帶有灑狗血的情緒字眼 卻很能抓住讀者的心!
在小說後所附的佳評分享中
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的文章中
將這本小說做了很棒的註解
相信也是多數讀者在看這本書時 一直在思考的課題
摘錄如下:
『這些失去希望、走進絕望的人,
在某個所能承受的臨界點犯下了無法挽回的罪行,
至此,他們被歸類於惡人、犯罪之人』
『所有的罪行,都不是單純的「一個人的罪行」
這些罪行都有發展的歷史,
也含有許多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與涉入。
有許多罪行是發生在某段關係中,而這些關係,
總是含有許多長久以來無法適可而止的傷害。
當無法好好處理衝突關係,無法建立正向關係與正向情感,
某個時間點,都可能導致罪行的發生。』
台灣的媒體 常常追逐於腥膻色的社會新聞
愈是驚悚、曲折、情色、亂倫 愈具有報導價值
但卻極少有人會去關心 事件主角背後的經歷與心情
這本小說的價值 就是導引我們一窺犯罪者背後不得已的故事
有些故事主角 明明就是和你我沒有什麼差別的人們
但卻因為老天爺造化弄人 生命中經歷了無法承受之苦
導致他們的人生轉了一個大大的彎 從此無法回復正軌
不禁思考--若是換作我 經歷此等悲痛
是否也和他們一般 在人生的某個臨界點 犯下罪行?
至於這11個故事中 若要按喜好程度來排名
我最喜歡--「衣索比亞人」
或許這也是刻意的安排吧!
在小說最後的篇幅中 讓讀者們看到司法之外的善良和正義!
而不會陷溺在過度的悲痛和無奈中
至於最無奈的—「大提琴」
則是讓我看了之後 心情頓時灰了一陣子
也不太想再次翻開小說!
Anyway,如果你也看完了這本書
應該也可以討論討論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吧!